所谓校训,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行为准则,既是一种全校认同的行为规范,是对全校师生的诫勉和激励,也是全体师生的一种道德追求,是一个学校对外的精神标志。《辞海》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透过这些表述,我们可以明确校训的三个问题:一是校训的内容一般是什么,即内容大多数属于行为要求,但有时也提出能力和素质要求;二是校训的一般呈现形式是什么,即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以匾额等形式出现;制定校训的目的是什么,即让师生随时注意,并加以实践实施。不同的学校,校训的内容和呈现形式都会不一样。
彭水县职教中心立足“世界苗乡”,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使命。苗族人在生产劳动与战争迁徙中,形成了中华优秀文化中独特的精神文化物质,我们把这种精神内核凝练为“智、韧、勤、达”四个字,“智”代表的聪明智慧。苗族是最先掌握了青铜冶练技术的民族,对中国农耕文明以及冷兵器时代的贡献都是不言而喻的。“韧”是指苗族人在征战、迁徙中生生不息、永不言败、砥砺前行一种精神写照,这也是中华民族近百年发展史的一种体现。“勤”指的“勤劳”之意。“达”是对中华民族对生活积极乐观、豁达面对一切的表述。
关于“智”,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智”代表的聪明智慧。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其开启的青铜时代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新的阶段。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苗族是最先掌握了青铜冶练技术的民族。这项技术的掌握与传播对中国农耕文明以及冷兵器时代的贡献,都不言而喻。这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作为地处世界苗乡的青少年学生,一方面要引以为自豪,更要努力学习传承。二是从学校职责使命角度取“智育”之意。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中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智育是教育方针基本任务之一。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体人民都需要不断学习,需要终身学习。包括中职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都必须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需要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因此,彭水职教中心将智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求全体师生随时牢记于心,认真落实。近年来,彭水职教中心学生参加职教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持续增加,就是最好的例证,全校从2014年的38人增加到2020年的209人,高考2020年总排名全市第三、上线率全市第一,其中旅游专业本科上线43人,排名全市第一。三是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取“智慧”之意。希望彭水职教中心培养的每一位学生,既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无用之才,也不是照搬书本、机械教条的平庸之才,而要成为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充满灵性,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瞬息万变,能够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千难万险,成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正人才。
关于“韧”,《说文解字》中讲“柔而固也”,本义指柔软而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变形而不易折断,引申为意志坚忍不拔之意。学校校训中选择将“韧”字纳入,一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特性。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中华民族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数千年来的不断迁徙流落,铸就了中华民族“韧”性十足的民族特性。“韧”字是中华民族在征战、迁徙中生生不息、永不言败、砥砺前行一种精神写照。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目标。意志坚忍、百折不挠是每位学生成长的重要品性和重要目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更是如此。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校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将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有信心、有意志、顽强不屈。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座谈会上为青年人提出五项要求,其中特别提出青年人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意志”。习总书记的教诲,虽然面向所有青年人,但更适合中职学生。当前,相对于普通高中,甚至重点高中的 “佼佼者”而言,中职学生更显彷徨,他们对理想和前途更加迷茫。但是,他们仍然是即将走向社会、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宏大工程中,中职学生将发挥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形成顽强的心理素质和坚忍的心理品格,为将来的幸福人生和贡献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勤”,这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个字。《说文解字》中说,勤,劳也,所以本义是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如:勤快、勤奋、克勤克俭。学校之所以将“勤”字引入校训,一是学习离不开勤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其《古今贤文·劝学篇》中有名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离开勤奋,不可能圆满完成学业。二是勤劳是中华民族突出的优秀品质。观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生活历史发现,有两个现象值得思考:第一,苗族先祖生活的寨子往往建在又高又陡的峭岩上,远远就可望见,但要真想进去看看,就大有可望不可及之感。寨子里的道路曲折复杂,小巷颇多又互相可通,进了寨门之后,右弯左转,要是没有熟人引路,就像走进了诸葛亮的八卦阵,进去容易出来难。这些寨子为什么修筑得如此险峻,为什么要凭险而居占据易守难攻的地形,原因是苗民生存的安全环境极其恶劣。在贫乏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勤劳是必须具备的品质。第二,历史上苗族的迁徙是非常频繁的,即使汉族等其他民族已经整体稳定,苗族仍然进行着长时期、大幅度、远距离的迁徙,足迹遍及我国中原、两湖、西南诸省,并跨出国界,进入东南亚半岛,这是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奔波。千百年来,勤劳是苗族人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因此,作为世界苗乡的彭水职教中心突出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品质的传承和弘扬。
关于“达”,甲骨文中就已经有这个字,造字本义是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但随着后来的发展,其引申含义得以拓展和丰富,如,可以表示“到达、通到”的意思;或明白事理,见识高远,如柳宗元《送薛存义序》一文中有“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或“显达”,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有“不求闻达于诸侯”,《孟子》中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名句,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了的人生座右铭,等等。校训中的“达”字,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学生传承中华民族在艰苦环境中历练的豁达品性。千百年来,苗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国内主要生活于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这些地方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均属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的地区,但苗仍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优秀的文化习俗就是一个佐证。作为世界苗乡的青少年学生,需要传承这种优秀品质,在新的时代去挑战新的困难和险境,开拓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共同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希望学生能够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还期待每位学生的未来成长之路、事业之路能够平坦顺利,个个实现人生精彩。虽然绝大多数人都将是普通人,中职学生更加看似极其平凡,但人的生命是精彩的,每一位学生都将有出彩的机会。人生出彩是学生的个人追求,帮助中职学生人生出彩是中职学校的职责。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强调: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有工程师,也有高级技工,还包括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让人人身怀技艺,人人拥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此,校训中融入“达”字,倡导全校师生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追求新时代不一样的“闻达于诸侯、显达于天下”的人生宏愿。
综上所述,“智、韧、勤、达”四字校训:智,要求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韧,强调顽强的心理品格;勤,倡导勤奋用功的学习态度;达,倡导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四个字从四个维度构成了学校对师生全方位的规范要求和培养期待,能够较好地引导全校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之路;能够较好地凝聚教师共识,努力尽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